截至4月5日,1243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報。數據顯示,這些公司里近九成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逾七成公司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94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度利潤分配預案,其中有943家擬進行現金分紅。現金分紅幾近成為已披露利潤分配方案的“標配”。
上市公司給分紅,對廣大股民來說可謂利好。我國證券市場正處30多歲的華年,但在一些年里,A股染有“低現金分紅癥”,某些長期不分紅特別是不現金分紅的“鐵公雞”被投資者吐槽。這從某種程度上會使價值投資理論懸空。因為,從價值源泉和歸集視角來看,股票投資價值恰恰在于未來持續可期的紅利折現,股價上漲或二級市場轉讓價差也是源于預期紅利能力的現實或潛在提升。有鑒于此,如果上市公司長期不分紅,股票價值源泉的缺失容易導致投資者只為博取價差而進行短期行為,甚至于投機炒作風行,這恰恰是我國資本市場被詬病的原因之一。
為鼓勵現金分紅,證監會早在10年前就發布《關于進一步落實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有關事項的通知》,各地監管部門、交易所、行業自律組織配套出臺了政策文件和細則指引。比如,上市公司必須在章程中明確分紅政策;有條件的上市公司可以進行中報現金分紅;近三年現金分配的利潤不少于近三年年均可分配利潤的比例由20%提高到30%;分紅前上市公司需擬定利潤分配方案,董事會要說明是否制定現金分紅預案;上市公司應當通過多種渠道充分聽取獨立董事以及中小股東的意見,做好現金分紅事項的信息披露;等等。政策指引、輿論宣導以及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越來越重視并實施現金分紅,廣大投資者在價值投資體驗中也獲得實實在在的權益紅利分派。
當然,上市公司要想分紅,一個必然前提是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即有可分配利潤來源。從披露年報的約四分之一上市公司樣本看,實現盈利甚至凈利潤增長占據主流,因而按照公司章程規定實施利潤分配成為應有之義和必選動作。透過數據亮麗的年報,我國經濟的韌性可見一斑,不過,也應重視當前盈利預期下降等困擾部分行業、企業的問題,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較大的旅游、餐飲、區域性實體制造業以及抗風險能力弱的小微企業,如何穩就業、保民生、促增長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和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
還需指出的是,公司利潤分配政策及方案本質上是公司內部治理決策問題,自主權在于公司的股東大會。政策引導和部門監督旨在維護公司治理機制的有效性,保護弱勢中小股東權益,防止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利用信息不對稱、有限責任、委托代理機制疏漏等侵害公司或中小股東利益,畢竟,公司利益、股東間利益不總是完全一致的。這就像公司利潤的積累與分配,配股與現金分配等,是一種長期的對立統一關系。
今年年報季的密集現金分紅,不僅是投資者的利好,也是我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見證。相信隨著紅利分派特別是現金分紅“標配”的持續,權益投資的獲得感以及價值投資理念會深入人心。這有助于形成誠信的長期投資回報文化,促進我國資本市場長足健康發展。
(作者張漢斌系中國銀河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經理來源:經濟日報)